首頁

font size : 20 18 16 14 12 10

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

自尼西亞會議及迦克墩會議的爭論思想面對異端 –Unknown–

  在教會歷史中,主後325年的尼西亞會議[1]及451年的迦克墩會議[2]是重要的基督教神學里程碑:

  除了會議另帶來的政治影響[3],在面對亞流派思想威脅著基督宗教世界的背景下,尼西亞會議對基督的神性作了強而有力的辯護;甚至到了主後381年君士坦丁堡會議後,漸趨完整的「尼西亞信經」成為基督教會在信仰上的重要基礎。至於迦克墩會議則是提供了安提阿學派及亞力山大學派激辯的平台,於一連串思想的衝擊後,終於提供了後來信徒關於基督人性較完整的神學詮釋。至此,基督的神性暨人性等觀點,便成了基督宗教神學發展中,逐漸理出一清晰輪廓的基本要義。

  然而直到如今,面對著人所了解的基督的一切,人們已消弭所有的爭論、逕行一條康莊的天國道路嗎?似乎亦非如此。
  

日光之下無新事

  『已有的事後必再有;已行的事後必再行。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』(傳19) 看來,所羅門王早已對人的歷史、人的思維了然於胸:

  的確,歷經了近十五世紀,對於基督的爭論從來沒有自歷史的浪潮中消逝;相反的,則是世代接續著,每逢不多時候就有新頭銜的宗教派別抬頭,骨子裏卻是不變地、以過往的爭論作為其信仰的內涵根基。君不見,在台灣高舉著「末世聖徒教會」的旗幟,即號為今日亞流派的「耶和華見證人」,向世人兜售著早已於尼西亞會議被斥的基督為耶和華受造物的異論?

  大公會議及因其衍生的信經,一定程度地將基督教會拉回了真理的根基;只是,因著後現代思潮的掘起,相似言論的異端或異教只會更多的興起。

  但姑且不論被排除在外的這些團體,即便是淌洋在恩典下、基督教會的信徒們,卻更是對於基督教教義,或裏頭的基督論本質感到茫然,或許這才是身為教會領袖更該憂心之事。


神學教義之重要性

  對比第四、第五世紀的教會,今日教會似乎對崇拜型式的在意遠大過對基本要義的興趣:教會或宗派間常會有對崇拜流程與方式的論戰,亦有教會因之而起爭端,最後分道揚鑣、成了分裂後的兩個教會。問題是:崇拜型式並不盡然與聖經真理相悖;但當一個青少年嫌惡傳統的禮儀甚或揉合崇拜[4],要求完全以當代的敬拜讚美取代教會原有的崇拜儀式,卻無法完全理解崇拜的對象甚或目的為何時,是否崇拜對他而言已失去了真正的意義呢?

  同樣的,面對教會的會友,當牧者在講台時給予大量的解經講道、歸納式查經,總歸律法為愛時,弟兄姊妹是否真了解所信的耶穌,就是具備在神學教義中所揭示之「一位格,具神人二性」的那位基督呢?

今日許多教會常把門徒造就奉為圭皋,然若再深究,目標即是為訓練更多的小組長,內容多為事工教戰、佈道陪談步驟等實踐課程,頂多有聖經書卷伴隨著基礎解經來為學員作進一步的經文導讀,但卻多忽略了基要信仰真理,甚至更進一步的神學基本認識。


結語

面對著後現代的思潮,想要以不變來面對萬變的世界,回到根基是極重要的課題。蔡麗貞老師在一書中提到面對「耶穌如何能體恤不同人的苦痛」的信仰挑戰時,以三個簡明的敘述對此問題作一回應[5]。而一個被主得著的基督徒,在面對如「基督教與摩門教的異同」、「回教徒如何看待耶穌」等的問題時,又如何能以簡單的言語來回應呢?

故,為什麼需要神學?林治平老師提到:「因為宣教,我們需要神學…;因為護教,所以我們需要神學」[6] 。所以也有人說:「要能辨別異端,先要認識真理」,若我們對真理、對信仰基要不痛不癢,則不僅對罪、對錯謬不會敏感,只怕真有一天,我們甚至為著異端、敵基督之說而跌倒了…。


-------
[1] 指1st尼西亞會議:教會歷史上七次大公會議之首。會議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召開,主要是為解決「耶穌」與「天父」關係之理解上的分歧:耶穌是否與天父同質還是類似。
[2] 在迦克敦舉行的第四次大公會議。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及教宗的數位代表。此會議確立了「基督的神人二性」,並制定了迦克墩信經,同時並鞏固了羅馬主教優越的權威地位。
[3] 樂馬可著,邱清萍譯。《轉捩點:基督教會歷史里程碑》(美國:中信,2002),頁60-63。
[4] 陳康著。《崇拜與聖樂:理論與實踐全方位透視》(香港:基道出版社,2005),頁89-91。
[5] 蔡麗貞著。《我信聖而公之教會》(台北:校園出版社,2004),頁106-108。
[6] 同上,頁21-24。






0 份回應:

張貼留言